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历史感之失一个中共纪念史编纂问题的分析与反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编者按〕为鼓励与扶持青年学者,加强青年学者和学术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于2017年底创设“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并将在今后几

〔编者按〕为鼓励与扶持青年学者,加强青年学者和学术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于2017年底创设“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并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步打造成编辑部广泛联络青年学者乃至整个历史学界的第一学术平台。为及时发表和落实青年论坛的学术成果,我刊现开设“青年论坛论文选登”的常设性栏目,本期先行刊发一篇具有学术评论性质的史学理论文章。

中共纪念史研究以考察中共历史中的纪念活动为旨趣,业已成为党史研究中的一种独特视野,发表和出版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对于这一研究的进步,除了可以通过方法的引介和史料的开掘来提供动力外,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和反思也是一大有效途径。不过,本文并非要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综述,去分析、总结和评价现有研究成果中的观点视角以及材料运用等情况,而是将视点落在现有作品文本的语言表达上(当然,这也不是要考究作品的修辞和语用技艺),由此来分析和反思中共纪念史编纂和研究中的某些问题(1)关于中共纪念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已有论者作出了富有启示的分析和说明(参见魏建克:《21世纪以来中共纪念史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凌承纬:《记忆与历史:中共纪念史研究的新视野》,《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年第6期)。这些讨论基本上是从研究的方法、性质和视角来进行的,而本文旨在从现有中共纪念史研究作品的语言表达——这一通常被视作透明的对象进入,去观察别样的“景观”,从而讨论新的问题,得到另一番启示。。其中,基本“历史感”缺失的危机尤其值得注意。这一问题体现在作品语言表达的阅读体验中,而更深层的问题则关系到背后的认知,由此可以反映和揭示中共纪念史编纂和研究所面临的学术困境。本文正是希望按照从感性到理性、语言至认知的路径来实施分析,探索问题的根源和找寻解题的提示。

一、事实论证式的“论题”解释及其阅读体验

综观现有中共纪念史研究的作品,很容易发现其中典型和普遍的文本结构特征。概括地说,就是作品表现为众多“论题”及其具体表达的相互组合和套叠,这使整个文本具有了条分缕析的面貌,如在一篇讨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辛亥革命纪念的作品中,整体被分为三个结构性层级:首先是整体所对应的“主题”层;往下是相互区分的二级“论题”层,包括“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发端与演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形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诉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启示”;之后,又在这些二级“论题”中以一系列三级“论题”来展开,包括不同类型的纪念形式、各具特征的诉求表现等。这样,文本便有了组合套叠的外观。在这种表达结构中,主题被层层分解为不同的“论题”,从而能够渐次实施解释和说明,而在其中负责进行具体解释的是最底层的“论题”表达(前文的第三级“论题”),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中共纪念活动的事件,通过对纪念事件的描述来达到说明和解释“论题”的目的。简单说来,这种典型的文本结构就是通过“论题”而组织起来的。

其实,“论题”式的表达结构普遍存在于通常的历史编纂和历史作品中,它反映和表征的是人的分析性认知结果和思维过程,即“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或分出事物的个别特性”(2)林崇德等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3页。,由此催生了以各种特征、要素、方面或层次实施分而论之的历史编纂方式,所得的语言结构(作品)就表现为“需要一种论题目录;它把它的主题按照标题组织起来,然后依次讨论”(3)〔英〕埃尔顿著,刘耀辉译:《历史学的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可以说,这种情况在现代历史学实践中是不可避免且是必要的——因为历史学家已经认识到现实问题太过庞杂,没有人能够在一件作品中以一个过程或在一个层面写出反映所发生的或者所思考的一切事物的普遍历史,这就使得通过不同的“论题”来组织表达的历史编纂方式具有合法性。所以,作为历史作品中“必要的机械装置”,中共纪念史编纂对“论题”式结构的运用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表达结构之所以能够发挥效用,用来对特定主题(问题)进行说明,关键在于“论题”之间含有且必须保证特定的逻辑和秩序。也就是说,各部分的存在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整个表达体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4)〔英〕埃尔顿著,刘耀辉译:《历史学的实践》,第109页。在具备这种条件的同时,底层“论题”的具体解释便能够以分散的状态统一起来,实现整体性的解释。对于读者来说,同样是通过把握“论题”间的逻辑和秩序以及“论题”中具体事件的解释和说明来整体理解作品的。也正是在“论题”的表达或者更准确说是运用具体纪念事件实施的历史解释中,众多的中共纪念史研究作品明显呈现一种特殊形式并直接影响到阅读感受,而这就是开篇所提到的基本“历史感”缺失问题在语言表达及其阅读体验上的具体表现。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qikandaodu/2021/0613/464.html



上一篇:张静如与中共党史学科体系的建构
下一篇:习近平关于中共党史的重要论述问题研究综述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