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前沿成果】刘开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5)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一,在表述上,言简意赅,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 史学理论的范畴、概念和术语往往很简短,甚至只有一两个字,但它蕴含的思想、方法与观念却

第一,在表述上,言简意赅,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史学理论的范畴、概念和术语往往很简短,甚至只有一两个字,但它蕴含的思想、方法与观念却非常丰富。“信史”二字反映了史学的基本属性,传递的是古代史学求真、反对曲笔和回护的理念;“史意”强调史家撰述要有思想性,对历史认识要独到;“会通之义”说的是中国史学重视会通的优良传统,在著史宗旨上讲究通古今、究天人、成一家。至于史学理论层面的“貌同而心异”“貌异而心同”,“天”与“人”“文辞”与“志识”,颇如章学诚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神而明之,存于其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第二,在意蕴上,同一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有差异,甚至一词多义。“实录”既是名词,有时也用作动词。“史裁”有史料剪裁、史家裁断和史书体裁三种含义。“史才”一词也具有“适合从事史学工作的人才”“从事史学工作的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修史活动中的记事才能”三个意思。良史在先秦时期只是强调“书法不隐”、敢于触犯威权和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秦汉以后则逐渐增加了善于叙事、劝善惩恶、以史明道等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史学随时代更替而发展,人们关于史学的理论思考也日益深刻和广阔,自然地赋予了史学话语丰富的内涵。

第三,在精神上,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和资政性血脉相通。彰善瘅恶和殷鉴资治是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两个重要的表达方向。《春秋》笔法、直书、曲笔、史德、秽史等都带有这两个方面的烙印。用刘知幾的话来说:

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思齐”与“自省”是以史教化人心,“劝善惩恶”则包含了史学对政治的反作用。宋神宗对史学“为国家之要道”有深刻的认识。他为《资治通鉴》作序时说:“《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戒于后世者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这番帝王话语兼有史学与政治的双重属性,恰恰体现了中国史学理论话语资政和教化的品格。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曾经清晰地表述何谓史学、史学为何以及何以为史,但时过境迁,学术嬗变,今天的史学工作者面对传统,却出现了一种近乎失语的学术焦虑。当前,史学界普遍认识到重建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有时不我待之感。在这个熔铸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似乎更有必要弄清楚我们的困惑,从而找寻到一些方向或方法。

一是处理好“今语”与“昔言”的关系。这里借用刘知幾“怯书今语,勇效昔言”一语中的“昔言”指代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今语”指称当今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昔言”是“今语”的前世,“今语”是“昔言”的今生。既不能以“今语”否定“昔言”,也不可以“昔言”替代“今语”。史家的学术语言当然不能脱离他所身处的时代与社会,所以“今语”有其合理性。但真正具有中国风格的史学话语之魂究竟在哪里?窃以为还是在史学传统里,这是“昔言”的合法性(合乎史法)。会通、断代、良史、信史、实录、曲笔、回护、才、学、识、德,这些术语仍常见于今人的言论中,用以表达人们对史学的认识,可见古代史学理论话语具有顽强的学术生命力。这样说,并不是要简单地回到古代(实际上即便有心重回乾嘉,也只能是一厢情愿)。这里只是想强调一点,即我们需要高度珍视古代史学理论的话语遗产。回顾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形成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总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承继、变革、拓展、完善的。尽管古今史学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生态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规律没有理由完全不适用于当下。

二是处理好本土与域外的关系。中国当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嬗变于清末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锻造,成就有目共睹。它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域外史学(包括日本史学、德国史学、英国史学、法国史学、苏联史学和美国史学等)的影响与塑造,得失兼有。学习、借鉴域外,是一种学术胸襟;回归、扎根本土,更是一种学术觉醒。当代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坚持中国史学本位的前提下,对域外史学理论话语予以甄别、筛选和吸纳,同时从当代中国史学的丰富实践中提炼、概括新的话语,为中国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增添新的内容。只有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1/0210/347.html



上一篇:跟着“天眼”倾听太空之声
下一篇:第二届新时代史学理论论坛在昆明召开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