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历史类展览中的叙事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反思(4)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历史的呈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在博物馆中,藏品的“文本性”与“物质性”交织在一起[26],我们既直接体会到过去的某种再现,

历史的呈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在博物馆中,藏品的“文本性”与“物质性”交织在一起[26],我们既直接体会到过去的某种再现,又在博物馆的框架中完成了对其历史的理解。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博物馆为我们建立或强化了一种历史叙事,这种叙事比历史学文本的教育更令人印象深刻。

四、对我国历史类展览和博物馆建设的提示

对博物馆参与展览历史叙事的认识,有助于提示我们不仅要重视展览本身,也要重视博物馆作为一个空间的配合作用,将展览和博物馆视为一个整体。同时,我们在设计历史类展览时,不能仅将藏品展示出来,更应该思考通过藏品形成怎样的历史叙事,以及如何形成这样的历史叙事。

虽然藏品的历史叙事来自博物馆的精巧安排,但整个历史叙事最终会被纳入参观者已有的叙事框架中。如果博物馆的历史叙事与参观者已有的历史框架形成冲突,则其很难被参观者接受,甚至最终会使博物馆遭遇抵制而失去本来的目的和意义[27]。这种争论经常出现,以“艾诺拉·盖号轰炸机”展览(Enola Gay Exhibition)所引发的风波为例,许多历史学家都曾参与讨论,其实质则是对历史叙事的争夺[28]。虽然博物馆需要参观者的历史叙事知识来进行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不能对人们已有的历史叙事发出挑战。而实际上,正是那些能改变人们历史看法的展览才使博物馆产生更深远的意义[29]。

如果将历史类的展览理解为一种叙事,那么历史学对于博物馆建设的参与必不可少。当前的情况是最新的史学成果常常只留存在学院之内,无法像公共史学所号召的那样进入大众视野。但如果历史类展览可以更多地考虑最新的史学成果,那么其必然可以推动历史知识在大众层面的更新和博物馆的发展。过去那种仅仅依靠简单的时间顺序或是毫无关联的以量取胜的展览,在史学家的帮助下,或可被重新组织。比如新史学中对妇女史的重视,对劳工史、社会史的开拓,以及从人类学、计量学的视角等进行的研究都可以在博物馆中有所体现。如此,博物馆不仅可改变过去的叙事方式,也会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

[1]学界一般把博物馆展览划分为四种类型:社会历史类、自然历史类、科学技术类和造型艺术类,参见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陈列艺术》,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4页。本文的历史类展览所指较为宽泛,包括社会历史与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展陈。

[2]许捷:《叙事展览的结构与建构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3]彭刚:《叙事、虚构与历史——海登·怀特与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型》,《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4]﹝意﹞克罗齐著、田时纲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16页。

[5]﹝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7页。

[6]同[5],第11页。

[7]海登·怀特进一步指出历史学家在解释故事时的情节化模式、论证模式和意识形态蕴含模式,这一套理论构成了怀特在《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中的讨论基础。

[8]﹝美﹞阿瑟·丹托著、陈岸瑛译:《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9]约恩·吕森(J?rn Rüsen)认为从历史意识的出现到叙事和意义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但毫无疑问过去的意义只能通过叙事呈现。参见尉佩云:《历史叙事的理性逻辑——约恩·吕森与当代西方历史叙事理论》,《史学月刊》2018年第5期。

[10]﹝美﹞海登·怀特著、董立河译:《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80—117页。

[11] past is a Foreig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2]Keith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16-17.

[13]Eelco Runia.“Inventing the New from the Old—from White’s‘tropics’to Vico’s‘Topics’”.Rethinking Histo?ry,2010,14(2):232.关于鲁尼亚的在场理论,可参见吕和应:《艾尔克·鲁尼亚与历史哲学的未来》,《学术月刊》2013年第10期;苏萌:《论艾尔克·鲁尼亚的“在场”理论》,《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2期。

[14]Hans Ulrich of Presence:What Meaning Cannot University Press,2005:ⅩⅢ-ⅩⅣ.

[15]﹝荷﹞安克斯密特著、张骏译:《在场与表现——当代美学理论对于历史表现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qikandaodu/2021/0326/422.html



上一篇:军事历史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下一篇:中共党史研究如何创新由邓子恢与中国农村变革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