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对话侯旭东│思考史学如何思考:历史上的日常(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的疑问是,两种思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侯老师提出了关系思维之后,对制度条文的阐释就变得不重要了,我们一下子就能够进入到以人为中心的
我的疑问是,两种思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侯老师提出了关系思维之后,对制度条文的阐释就变得不重要了,我们一下子就能够进入到以人为中心的这种关系思维的探讨中。那么制度史在研究过程中还有没有通用的知识?这是我阅读时的一点疑问。但是今天下午翻检时,我看到了侯老师的解答,在书的第247页,他认为两种思维模式的研究方式是互补的,实体思维往往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第二个疑问是,侯老师的日常统治研究,在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瓶颈和困惑?除了史料不足,研究内容和结论同质化的问题之外,比如说对基层社会运行的很多研究,最后我们发现其中不少地方延续性很强。我们怎样去揭示研究对象的特质呢?换言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放弃了对于宏大议题的考索后,就进入了议题碎片化和同质化?
侯旭东:第一个问题顾老师其实已经回答了。两种思维都需要,每种都有它的适用环境或者状态。比如,某种制度是我们新发现的或是大家都没注意到的,首先就要搞清楚它是什么,这就应该使用实体思维,对制度本身来龙去脉等等做系统的分析。在这之后,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一制度下官员是如何工作的?制度变化与官员工作之间有无关系?此制在当时整个王朝的管理机制发挥了什么作用,等等。研究要有先后次第,这要看研究所处的状态(这亦是一种关系思维),并不是说非此即彼。实体思维不能放弃,只是不能停留于此。
第二个问题,现在肯定会有。任何一种研究思考的方式都不可能说穷尽,而且总是有走到尽头的时候。在科学史上库恩(Thomas Kuhn)讲的那些即便已经真正成为范式的研究也是如此。未来恐怕也还需要补充更多的角度来研究,这就是刚才曲柄睿讲的,限制我们的总是我们的想象力。只不过现在借助关系思维做的研究还比较少。
另外在“常”里面是不是就看不到变化,其中也有变化,但往往是比较细微、缓慢的变化,属于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事件性的当然也有,只是对于前一类变化关注得不多。有/无(或无/有)之间的变化,编年史里面都会记载下来,但其间如何渐变,却往往不会记载,如同黑和白之间漫长的颜色光谱,我们需要从仅仅关注有无,转到有之后和无之前,转到两者之间的时段。以前在访谈里举过的例子,就像现在电脑、互联网的发明,包括手机、微信的出现,这些的发现(从无到有),在编年史里面肯定会有位置。而它们真正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并不是说从有那一刻开始的,而是它们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被百姓普遍购买、使用之后。这一过程中,带给我们整个生活缓慢却深刻的变化。日常统治研究就是从这里面去寻找。它不见得需要描述每一天,但是可以发挥创造性,创新书写与表述方式,将这样一个低沉而影响深远的变化揭示出来。
窃以为,中国历史传统中延续性的内涵更多,过去受进化论的影响,会更多地关注变,有时变其实只是形式上的或表述层面的,换个角度看可能也还是在延续。因此,变和常的问题也需要有多角度的观察,放在关系里去思考,也很难绝对地讲。
小林文治:这次振华兄给我这个机会,我就开始想我应该要讲什么,然后想到了把日本学界怎么看“日常”这一概念,还有一些日本史方面的相关资料和相关研究,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觉得这种内容对大家也有所帮助。
首先,“日常”“统治”这两个词在日语里都有的,日语里“日常”叫“にちじょう”,“统治”叫“とうち”,所以“日常统治”这个词日本人一看就百分百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作为历史概念上的“日常”,可能出现的不是特别早,应该是西方的社会史、日常史概念传到日本之后才出现的。《欧洲历史学的新潮流》的翻译出版大概就是1986年。1980年之后,日本学界逐渐关注日常这个概念,但是我感觉现在日本学界有关日常的研究可能不是特别成熟。
这次侯老师写了《什么是日常统治史》这本书,我认为深入分析“日常”这一概念,将会有很多启发。因此我觉得此书必须尽快翻译介绍给日本学界,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
我查了日本史文献中有关“日常”的例子。首先看六国史,就是从《日本书纪》到《日本三代实录》等官方写的历史书,其中都没有“日常”这个单词。再就是《大日本古记录》《大日本古文书》《平安遗文》《镰仓遗文》,在全文搜索系统上检索的话,还是看不到这个词。但是我发现镰仓时代的一个佛寺的文书上就有作为独立单词的“日常”,所以侯老师推测“日常”一词应该从佛教用语开始逐渐渗入到汉语之中,可能日语也有这个过程。比如永仁七年(1299)的《上総中山法华经寺文书》,上総相当于现在的千叶县,千叶县有个地名叫中山,此处的一个寺庙的文书里出现“日常”这个单词。这是目前我搜到的唯一的例子。该文书是13世纪的文书。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1/0902/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