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一本优秀的史学理论入门书——读张耕华教授《(2)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敏锐地洞察某些理论的内在矛盾 在作者看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有时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如客观主义与自然主义认识之间的关系。 客观主义指历

(二)敏锐地洞察某些理论的内在矛盾

在作者看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有时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如客观主义与自然主义认识之间的关系。

客观主义指历史事实先于认识并独立于史家之外;自然主义则指历史认识的形成是由外在的史实对历史学家的“给予”,所以历史学家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这种观点至今仍然有很大市场,张先生认为该理论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如果认为历史学家只能被动地、消极地认识历史,我们又何以知道历史先于认识并独立于历史学家之外?因为这个判断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

(三)以“对话”的方式分析两种对立的观点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成一种“对话”的哲学传统,即与对方讨论问题时要在共同认可的前提下推进认识,苏格拉底的许多对话集就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精神。张耕华先生将这种精神融入史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他对客观主义认识论和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分析极具代表性。

在史实能否独立于史家存在并得以阐明的问题上,史学史上存在客观主义认识论和相对主义认识论两种观点。张先生的研究步骤是:

1、在貌似对立的两种观点之中找到了两者共同认可的前提:

第一,“两者都以一种完全、彻底的尺度来衡量历史认识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第二,两者对“造成历史认识失真的原因分析也基本一致,即两者都把历史学家的存在看作是一种破坏认识客观性的消极因素”。

2、对他们共同认可的前提加以反思。

他借助于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出,认识总是在认识者具有一定意识准备的前提下展开并完成的,他称这种意识为“认知图式”,“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一方面用先存的认知图式去操作加工,以形成客观的图式;另一方面,又以客观的图式为蓝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图式。随着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化,主体的认知图式越来越逼近客观的图式,主体也就越来越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这是一个主客体图式的双向建构过程。”③张耕华著:《历史哲学引论》(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第191页,第55、59页,第244页。这就准确地区分了主体与主观的差异,从而深化了这个话题。

在这个论辩的过程中,他首先找到了矛盾的症结,即两种理论都将主体完全等同于主观,并认为它的存在影响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而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主体与主观的区别与联系。如果后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寻找一个共同认可的平台与他展开对话,推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三、史学理论与史学实践的紧密结合

不少从事历史研究实践的学者对史学理论深怀戒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看不到史学理论的实用价值。

张先生本人尽管主要从事史学理论研究,但是有很好的实践研究的基础,如本科时期受益于王家范教授,王先生“治中国史,擅长理论思辨”;研究生时期,他“专修中国古代史,导师简修炜先生也是擅长论史的,他是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但也撰写史学理论方面的文章”。④张耕华著:《历史哲学引论》(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第191页,第55、59页,第244页。正因为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训练,所以他所讨论的每个问题,几乎都是实践研究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对从事历史研究实践的学者们也有很大的启发,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表现为开阔史学家视野,寻求更多的研究课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在此,以他对著名的疑古思潮与“走出疑古时代”思潮的研究为例加以说明。

对于这两个思潮的此消彼长,实践工作者更关心哪种学术思潮更为合理,张先生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对顾先生提出的“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做了一种新解读,

“这种历史叙述的演化,有多少是与史料的新发现有关?有多少是与学者个人的学识,以及他的个人性格、经历和阅历等有关?有多少与那个时代和社会相联系?换言之,历史叙述在何种程度上只是叙述者的个人故事,在何种程度上是社会的故事、时代的故事?为什么它会表现为一个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某一层面的叙述建构是出于何种因素的制约?它的解构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当年顾先生解构了千百年来视为天经地义的‘古史系统’,何以会引发一场司法纠葛。今天,为什么又有‘走出疑古时代’的呼声,其背后隐含着怎样的现实要求?有多少是出自纯粹的学术原因?”①张耕华著:《历史哲学引论》(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qikandaodu/2021/0128/331.html



上一篇:全球历史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
下一篇:201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结果(历史学)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