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古代举人穿越到现在高考考场能考上三本么(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 明代中叶的文坛上,曾经兴起过著名的文学流派“唐宋派”,其中就有重要的代表人物茅坤。 他编纂了164卷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
明代中叶的文坛上,曾经兴起过著名的文学流派“唐宋派”,其中就有重要的代表人物茅坤。 他编纂了164卷的大部分作品,命名为《孟子》。 这是“唐宋八大家”称谓首次出现。 从此唐宋八大家形成了一张文化名片,沿袭至今,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他们都是高峰,对后人来说只是高山仰止。 这八位散文都很有名,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不过,对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苏辙、苏洵这七个人,可能很多人耳熟能详,但一开口就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而对于最后的曾功,很多人想不起来。 他好像没有什么存在感。曾功,字子固,俗称“南丰先生”,今日江西南丰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书法家; 他也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名人,茅坤在北宋众多文豪中选了他,但更有名的范仲淹没有选。 司马光,其实是有理由的,曾功做了什么? 其实我们忽略的是,八家面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最大
一个。八股文源于曾巩曾巩是欧阳修的大,在欧阳一门,如果按照辈分来排,王安石、三苏、司马光、程颢,甚至包拯,都得叫他一声大哥。因为这些人都是欧阳修的和门生故吏。而真正推动欧阳修文学思想的,便是曾巩。
欧阳修发起了“新古文运动”,曾巩在老师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文章写得不逊于老师。曾巩的文章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言简意赅。文学性不敌苏轼、欧阳修,但中规中矩,逻辑性极强,很受官家喜爱。
等到明朝时,曾巩的文章更是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更是深受其影响。
可谓曾巩一人,影响了明清两朝文人。也是因为八股文有利有弊,名声不佳,所以导致曾巩的文章也很少流传,故名气不及其他唐宋八大家。
传奇从祖父开始曾巩的祖父叫曾致尧,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便中了进士,但觉得南唐没前途,中了之后也不出来做官。
直到大宋,这回觉得有前途,就又中了进士。这学习能力,就跟玩儿一样。
曾致尧后来做官一直做到礼部郎中、吏部郎中,极有实权。
放到今天,这可是司局级干部,放到地方至少是地级市市长。
你有“三苏”,我有“七曾”苏洵、苏轼、苏辙,八个席位一家子占了三个,“三苏”的名号响彻整个华夏大地。
因为有他们三个,我们的语文课本多了好几页,三苏更是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说到家庭教育,曾巩一家子可比苏家牛得多。
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最有名气的就是“南丰七曾”。
曾布,官至宰相(相当于副国级);
曾肇,历任吏、户、刑、礼四部侍郎(相当于副部级);
曾纡,著名散文家、诗人、书法家;
曾紘,著名评论家;
曾协,知州(相当于司局级);
曾敦,知州(相当于司局级);
而曾巩,也是在多个地方,做过多年知州,还想当过史官。这七曾混得,都不比三苏差,所以要说教育成功,曾家力压苏家。
曾巩家族演义了我国科考史上亘古未有、空前绝后的“一门六进士”、“一科三大家”、“耕读家传久、人才世代兴”的壮观文化现象。
做官写字全能曾巩尽管没有做过宰相这样的,但在做地方官时,积德民生,口碑极好。在越州做官时,停掉不合理的赋税,优化财政结构;在齐州做官时,端掉了地头蛇“霸王社”,治理水患,疏浚大明湖。如今大明湖畔的南风祠(又名曾公祠),便是为纪念曾巩所建;在洪州做官时,有效的控制了瘟疫;
在福州做官时,提出了“官不能与民争利”的观点。曾巩的书法也是一绝,其传世孤本《局事帖》,在2016年曾被拍卖2.07亿元。马未都先生曾在节目中打趣称:他的字现在一个字值一辆法拉利。
我们来看看这篇书信写得到底是什么:
范仲淹没能入选原因
原因一:范仲淹不是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入选“唐宋八大家”的必须是唐宋时间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范仲淹虽然在散文上取得很不错的成就,但是在古文运动方面的成就远比不上那八位知识达人。
原因二:范仲淹的散文创作数量太少。
范仲淹的散文质量虽然高,但数量却很少,除了《岳阳楼记》和《灵乌赋》外,存世的散文基本书信类的,也就是说范仲淹是很少正儿八经地写散文的。
原因三:范仲淹的政治成就掩盖了其文学成就。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如果范仲淹致力于文学创作,相信以他的才学和能力,想要在文学史上青史留名应该不难。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2/120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