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实地考察、运用地图和课堂讲义是“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课程的“三角支撑”。父亲的沉浸式教学,并不限于路上的考察,研究地图和沉浸式的讲述是他
实地考察、运用地图和课堂讲义是“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课程的“三角支撑”。父亲的沉浸式教学,并不限于路上的考察,研究地图和沉浸式的讲述是他独特的“行路”。当因故不能实地考察时,他就依靠地图和书本解决地理和历史关系的问题。父亲授课和讲义的题目都是“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但他的视野并未局限于古代“中国”的地理范畴之内,而是以地理结构为研究框架,因此一幅“东亚大陆地形图”成为这门课程的架构基础。这幅地图包括我们现在常常提到的北亚、内亚,并没有局限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狭义的“东亚”。在此基础上,父亲审视东亚大陆板块的整体构成,讨论中心和重心的形成与转移,内部六大区域的划分与相互联系,各大区域内部的民族、经济生活与山川气候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各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我记得这幅地图是从图书馆借阅的,陆续使用了十几年,虽然每次使用后都精心折叠保存,但仍不免多处破损。
有学长曾感慨地向我讲,父亲在课堂上描述军队大规模迁徙时万马奔腾的场景,一如展开一幅历史画卷,听众受到感染,仿佛身临其境。父亲曾经向我推荐武侠小说作家云中岳的作品。云中岳并不在武侠小说四大名家(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古龙)之列,有人甚至把他贬为“二流作家”,但他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经历时,经常穿插对道路交通、山川形势、方位布局的描述,笔法娴熟,成为其作品最具欣赏和回味价值的部分。
进入21世纪,父亲步入老年,又有多种疾病缠身。2013年春节前夕,他在给旧日同学、好友田余庆先生的信中写道:“十年前自号‘龙虾'(聋瞎),不料体质与时俱退,徜徉四半堂。勉强可用者只剩半只眼(一眼盲,一眼看书要用大倍放大镜),半只耳朵(双耳听力各失去一多半),半口牙(尚余16颗),半边嗓子(声音嘶哑失去上课能力)。故改号‘四半'。”后加上脑梗与肺疾,凑成“六半”,于是堂号也为此而更名为“六半堂”。我爱人杨仁毅特地刻印一方,我则配文释曰:“耄耋已至,体衰身残,眼瞽、耳聋、声哑、牙缺、脑梗、肺疾,尚存一半功能,故自号‘六半堂'。”步入了“六半堂”,意味着不得不离开他热爱和坚守的课堂。就在由“四半”走向“六半”的过程中,父亲修改和扩写了《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的书稿。
我现在仍然会时时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忆起在灯光下,寂静的夜晚,父亲伏案一笔一画地构思和书写讲义的背影。他的习惯是把要讲的每句话都写下来,旁边堆满了需要参考和阅读的书刊、图册。父亲的博士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邓京力组织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的课堂录音进行了整理,父亲据此又对讲义做了多次修改。他修改一次,我就核校、录入一次,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了40多万字的书稿。
遗憾的是,原计划的修补和扩充还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因父亲去世而未能完成,就如东亚大陆六大区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一样,现在呈现给我们的书稿,各章繁略不一,读者或许有头重脚轻之困惑。这些遗憾,只能留给已在天堂的父亲了。
五十年的磨砺和积累,三十年的探索和增补,批删十数次成文的《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活的历史,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希望读者能体会到父亲纵览山河的胸怀,感受到他灵动的思维,读懂这位“教书匠”的语境与心境。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1日?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2/0422/601.html
上一篇:用区域史拓展整体史研究
下一篇:历史学为何需要“哲学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