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张静如与中共党史学科体系的建构(3)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学术价值:张静如与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意义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史学界关于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所取得成绩也是值得称赞

三、学术价值:张静如与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意义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史学界关于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所取得成绩也是值得称赞的。其中,张静如所富有的学术研究敏锐性,不仅在党史学主体部分方面取得了成绩,还积极地关注着党史学辅助部分研究的进展。并且,他还觉察到研究者建构党史学科体系的影响,因而,其中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不容忽视。

(一)指明了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方向

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是相关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总结和规范性提炼。学科的完善又进一步指引着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向。就党史学科的体系建构方面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史研究的政治性功能比较强,给党史学科体系的建构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积极推进党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就显得比较紧迫。这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张静如为党史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二)凸显了与时俱进的学术创新精神

就党史研究而言,创新是众多研究者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的党史学研究中,张静如就强调要积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党史学科体系的建构。比如,他在1986 年就对“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新因素的增长与旧因素产生的冲突危机进行了初步分析[14]。而且,他还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的研究,通过运用社会史研究的成果来推进党史研究发展,不断丰富对于中共历史进程的认知。另一方面,他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也体现在对党史研究观点的修正上。此外,张静如不仅强调党史研究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就党史学研究创新的路径做出了思索。1999 年,他还就新世纪的党史研究如何创新进行了展望。[15]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张静如关于党史学科性质问题的研究、张静如关于党史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张静如关于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价值三个方面的简要梳理和考察,深刻地体察到他对于党史学科体系构建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其中所蕴含着的重要价值和内在意义。总之,他关于党史学科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为上世纪后20 年间的党史研究以及党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支撑,也为新世纪继续完善党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张静如.张静如文集(第一卷)[C].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5.

[2]张静如.党史学科建设断想[J].党史研究,1987,(06):6-13.

[3]张静如.关于《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J].中共党史研究,1996,(02):9-15.

[4]王仲清.中共党史学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7.

[5]张静如.中共历史研究断想十则[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02):4-12.

[6]赵 娜.中共党史学科归属争议及其历史考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8-14.

[7]丁俊萍,宋 俭.新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13-21.

[8]吴汉全.试论中共历史学的学科体系[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03):4-13.

[9]张静如,侯且岸.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纲[J].中共党史研究,1989,(01):1-7.

[10]张静如.张静如文集(第三卷)[C].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775.

[11]张静如.暮年忆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322.

[12]张静如.静如文存[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67.

[13]王 跃.张静如学术与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14]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和革命[J].教学与研究,1986,(06):7-13.

[15]张静如.创新与中共党史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03):3-8.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qikandaodu/2021/0613/463.html



上一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研究征稿启事
下一篇:历史感之失一个中共纪念史编纂问题的分析与反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