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印度史学传统中的通史编纂(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一时期,还有一部值得关注的通史著作,即生活在南印度贾布尔苏丹国的菲里什塔撰写的四卷本《菲里什塔史》。该书完成于1607年,奉贾布尔苏丹国易
这一时期,还有一部值得关注的通史著作,即生活在南印度贾布尔苏丹国的菲里什塔撰写的四卷本《菲里什塔史》。该书完成于1607年,奉贾布尔苏丹国易卜拉欣·阿迪勒沙阿二世之命而写,旨在弥补以往印度历史著作中对德干诸苏丹国重视程度不够的缺憾,时间跨度从伊斯兰早期到菲里什塔的时代。菲里什塔南方人的身份,使之能够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去描述北印度的历史,他记述莫卧儿帝国贾汉吉尔统治时期的历史尤为可信。正是因为如此,《菲里什塔史》成为一部经常被欧洲学者如伏尔泰、康德、黑格尔、爱德华·吉本等人引用的信史。吉本在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时,有关印度历史的部分就参考了这本书。
作者:张旭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一般认为,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缺乏中国或西方那样的历史编纂意识。古代印度人虽然也记录过去、保存文献,但对于记述和掌握具体的史实兴趣不大。过去对于古代印度人而言,不在于可以从中获得多少特定的事实,而在于提供普遍的意义。印度学者兰坚·高什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古代印度人对时间的理解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印度的时间观是倒退循环式的,按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梵天年、梵天日(即佛经中的“一劫”)和由伽(即佛经中的“世”)三种循环。其中,仅最小的循环卡利由伽就有四十三万两千年之久,一个梵天日更是长达四十三亿两千万年。与其他文明以数千年的时间框架看待历史不同,从印度近乎永恒的时间观中展现出来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则微不足道。因此,古代印度缺乏通常意义上的历史编纂,更没有像中国《史记》这样的纪传体通史,或西方那种从创世开始直至现时代的普遍史。
通史编纂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史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述,全面展示某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丰富面相,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加强认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相应地通史编纂也各具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通史编纂有哪些体例?具有怎样的特征?反映出历史观发生哪些变化?本期刊发的文章选取三个个案,分别介绍印度、阿拉伯地区和德国通史编纂传统的形成、发展、特色等,以飨读者。
编者按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独立后的印度民族意识高涨,亟需一部崭新的、贯通的和全面的印度历史,既展现印度辉煌的过去和历史的延续性,又彰显印度人民的能动性及英勇的斗争精神,进而塑造一种面向未来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情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著名历史学家马宗达担任主编的《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开始编纂。这部通史共计11卷,由85位学者历时18年(1951—1969年)完成。第一卷为《吠陀时代》,最后一卷为《为自由而战》。这部通史堪称印度民族主义史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权威的印度通史,影响巨大,迄今仍不断再版。以第一卷为例,2010年已出至第七版。当然,这套通史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全书的架构基本因袭了殖民主义史学“古代的辉煌—中世纪的衰落—现代的复兴”模式;对何谓“印度人民”的理解也有些偏颇,将其主体主要限定在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身上,无意中强化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对立。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2/0623/609.html
上一篇:外国专家:各国须警惕美国不甘衰落危及全球
下一篇: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