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如实直书,尊重客观!聊聊“唐史”在史学界的(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撰写《史记》 这就涉及到了史家个人的情感及其史学功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旦史家能够根据搜集的史料进行比较合理的历史建构和想象,那么或
撰写《史记》
这就涉及到了史家个人的情感及其史学功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旦史家能够根据搜集的史料进行比较合理的历史建构和想象,那么或许其撰写的历史和之前的具体事件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但是一旦史家因为自己的感情或者偏见,而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大肆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种历史就成为了编著者脑海中的历史,主观性的比例非常之大。
历史学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它能够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彻底形成一个国家和固定的民族之前的历史能够充分保留下来,这不光对于中国的历史如此,对于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的重大意义同样在此。在除了能够完整展现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和面貌的二十四史之外,还有大量的私人修史,这些史学著作同样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被历史所铭记,一直流传至今。
唐朝之前的史学虽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从史学理论方面来看貌似还没有出现一部颇具代表性和开创性的史学理论著作。那么何谓史学理论呢?从其一般概念来说就是如何进行修史工作,这个修史工作虽然从其表面上看来实际上就是史家用自己的史笔进行历史的书写,但是其中过程的复杂性却是行外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
《通典》载:''又开府仪同三司及光禄大夫,亦是官名,还为人多,回作阶级。随时立制,遇弊变通,不必因循,重难改作。待戎车息驾,百姓稍康,欲增庶官,则复旧制。''
唐朝将官修正史设为定例
在唐朝之前的历史朝代当中,其实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著名史学家,并且也取得了辉煌的史学成果,其数量也是非常之多。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史学著作,比如《战国策》、《竹书纪年》、《春秋》等等,这些对于反映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虽然那会的修史风格和方式尚有待改进,但是这却显示了中国史学起步的时间是相当的早的。
不过总体看来,在唐朝之前的中国修史方式,一般都属于私人撰写,换句话说当时的封建中央王朝并没有设立出正式的规定或者制度,来进行史书的编修。而到了唐朝,这种私人修史的方式就彻底被改变了,公元629年,唐太宗在与群臣商议之后,发布诏令设立正式的史馆,并将其建制移到了门下省。
隋书
杜佑虽然凭借《通典》一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杜佑能够写出这样的典章巨著,实际上和他在唐朝时期所担任的官职有很大关系。杜佑虽然出生于唐朝强盛时期,但是却经历了繁荣背后的危机以及安史之乱,杜佑步入仕途之后,最高做到了唐朝的宰相一职。不过他最为擅长的领域就是财政,因此他对于各朝代的财政制度也有很深厚的理解。
当然,唐朝时期所取得的史学成就是绝对不能够忽视,之前历朝历代对于史学研究的积累和成果,正是有了前人的研究基础和理论,唐朝时期才能够在史学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唐朝时期这种史学思想的发展,直接使得官修史书成为了日后封建王朝进行史书撰修的主要方式。
司马光
唐朝时期史学批评理论的提高和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一个著名的史学思想家刘知己就已经意识到,这种史学家在撰写历史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因此他花费了数十年的精力撰写了《史通》,这部著作被称为中国历史时期第一部具有鲜明史学理论的著作。刘知己提出了史家三长以及直笔论,对于史家和历史书写这两个之间矛盾关系进行了充分阐述,并且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刘知己的史学理论就是讲究如实直书,要求史家尊重客观历史,尽量将自己的主观性克制下来。
《全唐文》载:''迁承灭学之後,修废起滞,以论天下之际,以通古今之变,而微迁叙事,是轩辕之道几灭矣。推而广之,亦非罪也。使杨朱墨子,得非圣人,此迁之罪也。''
唐朝时期史学门类的丰富:典制体通史
因此,从杜佑这种典制体史学模式的创立,我们可以窥探出唐朝时期的史学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不仅仅史学思想有了普遍的发展,甚至突破了传统史学模式的框架,形成为了唐朝独具特色的史学研究模式和风格。这种现象的出现,充分证明了中国史学研究是和朝代的兴衰治乱有着紧密联系的。
史学作为中国一个极具传统历史发展过程和意义的学科,虽然在中国近代时期,由于西方新型史学理论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传入,才被得到空前程度的重视,但是在中国封建历史时期,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史学成就同样是非常令人拍案惊奇的。在中国封建历史时期当中,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非常多的,并且也非常有名,像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东汉时期的班固等等,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史学家。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2/0518/605.html
上一篇:历史学为何需要“哲学的观看”?
下一篇:连“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作者都搞错,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