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专访 | 张仲民:历史研究理论很重要,但史料才(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现) 代化、传统、民族主义、社会转型、本土化、民族国家建构等大叙述结合起来,而不去探讨这些概念或理论本身的适用性,以及它们同自己具体研
(现)
代化、传统、民族主义、社会转型、本土化、民族国家建构等大叙述结合起来,而不去探讨这些概念或理论本身的适用性,以及它们同自己具体研究的个案、所使用史料的契合度。这就导致现在很多历史研究选题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实际上最后的结论或研究旨趣大同小异,是在为理论或某些研究做注脚,难免陷入低水平重复或同质化的泥潭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如不用理论,不如将功夫更多花在史料的收集、解读和表述方面。
简言之,理论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史料才是根本,只有充分掌握了史料,我们才有更好与理论对话的基础。盲目的“理论饥渴”或理论滥用,造成的问题比不用理论大得多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太多了。1990年代初,市民社会、公共领域这些理论和概念被一些汉学家运用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近代史之中,很多国内研究者也跟风而上。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初曾红极一时的此类研究现在几乎不再有人看,被认为大有问题了。当我们占有了大量史料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时髦理论化选题本身其实大有问题,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新京报:相对于老一辈学者,青年学者拥有更多的海外交流机会,和西方理论的对话也更频繁一些,你说的这些问题在青年学者中是不是更突出?
张仲民:这个不太好下判断。现在固然有一些青年人包括青年学生喜欢援用理论进行研究,但一些早已成名的学者,甚至是一些1950年代出生的学者,他们对理论的偏好程度和捕捉当前流行时尚或流行学风的敏感程度也非常高。这种情况部分原因的确可归因于海外学者,特别是海外汉学家的影响。他们经常回国交流,在国内演讲,发表文章或出版书籍,因为具有一定的身份优势与话语霸权,所以较易受到媒体关注和学术机构的领导重视,也更容易引起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历史研究者的追捧与效法。另外一些原因似也可归结于部分大众媒体、学术杂志缺乏自信,无原则追捧的结果。
作者 | 刘亚光
编辑 | 罗东 张婷
校对 | 张彦军
来源:新京报网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1/0918/546.html
上一篇: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视野下的古代晚期研究
下一篇:说说古旧地图与地图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