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学理论研究》期刊栏[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是多[01/26]
- ·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方[01/26]
独家 | 陈勇谈中餐:历史学教授为何要研究美食(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餐饮业加快进军美国步伐,也开启了一个新趋势,大洋彼岸的中国菜原封不动地到了美国,不再刻意适应主流美国人的口味。 必须消除刻
最近几年,中国餐饮业加快进军美国步伐,也开启了一个新趋势,大洋彼岸的中国菜原封不动地到了美国,不再刻意适应主流美国人的口味。
必须消除刻板印象
中新社记者:一直以来,美国社会对中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说不健康、不卫生及廉价,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今天还存在吗?
陈勇:人们的口味以及对餐饮的偏好,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饮食范畴的问题。在美国,代表不同文化的餐饮种类目不暇接。主流社会表现出来的偏好,也与其对移民和种族的态度有着紧密关系。
包括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内的很多人都将美国描述为移民国家,并以此为傲。纽约自由女神像基座上刻着艾玛·拉撒路撰写的一首题为“新的巨人”(The New Colossus)的十四行诗,开头写道:“给我你的疲惫的人,你的穷人,你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群众(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这句话生动地将美国刻画为追求自由和机会者的向往之地。

但美国对移民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充满矛盾。一方面,美国所接纳移民数量之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另一方面,美国对少数族裔的歧视也从未停止。
1882年,也就是拉撒路的十四行诗发表的前一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赴美,并特别禁止华人移民归化成为美国公民。排斥华人的主流社会认为中国城充满污秽和各种病菌,中餐馆到处都是老鼠。这种歧视和排斥是形成中餐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中餐得以发展,主要得益于从业者采取开放式厨房等策略,向大众证明其食物的卫生与安全。
但百余年过去,美国主流社会有关中餐不健康、不卫生的印象没有彻底消失,直到今天,美国媒体仍不时报道中餐馆或中国菜里有老鼠。

至于价格低廉,这是贯穿20世纪美国中餐业的一大特点。除熊猫快餐等少数连锁店外,多数中餐馆是以家庭为经营核心的小本生意,以低价吸引顾客,利润微薄。从业者披星戴月,赚的都是辛苦钱。
中新社记者:随着新一代移民的到来,中餐种类和中餐馆数量在美国都有显著增长。在您看来,当今美国主流社会对中餐印象如何?
陈勇:早在1918年,对美国甚为了解的孙中山先生就说:“凡美国城市,几无一无中国菜馆者。美人之嗜中国味者,举国若狂。”
今天,从餐馆数量而言,美国中餐已发展到一个顶峰。据纽约布鲁克林餐饮博物馆估计,目前美国有中餐馆5万家。

总的来说,主流社会对中餐的体验和看法,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在美国东西两岸的大都市,多样的中餐已逐渐被人们熟知。一方面,这得益于中国餐饮品牌的出海,愈来愈多的美国人品尝到正宗中国味道;另一方面,一些从事中餐业的年轻人向美国社会积极宣介正宗中餐,让更多美国人尝到中国味道、了解中国文化。
但在一些中小城市,炒饭、“杂碎”等传统美式中餐仍占据主要地位。食客所品尝到的只是被美式化的社会底层中餐的一部分,他们对中餐的印象依然比较刻板。
美国的犹太人经常吃中餐
中新社记者:中餐在美国扎根发展,美国社会也逐渐接受、认可中餐。这个过程对中美文化交流有何意义?
陈勇:中餐是中美文化相互撞击的一个重要交点。在美国待得越久,走的地方越多,就越能了解中餐在美国各地和生活各方面所扎下的根有多深。美国的犹太人日常吃中餐,周末吃中餐,圣诞节也吃中餐,在他们眼中,吃中餐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非裔美国人也是中餐馆常客。21世纪初,圣路易斯市的非裔聚居区,有40到50家传统中餐馆。今天,这些非裔社区的中餐馆依然出售曾经风靡全美的“杂碎”,顽强地为一段被逐渐遗忘的历史作见证。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1/0816/531.html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