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历史学的论文好发表吗(史论结合小论文)(2)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次,扎根于文献史料的学术界对于口述史的可靠性有深深的疑虑,但对于历史学而言,没有哪一种史料必然是可靠准确的,只能说不同来源的史料各有局

其次,扎根于文献史料的学术界对于口述史的可靠性有深深的疑虑,但对于历史学而言,没有哪一种史料必然是可靠准确的,只能说不同来源的史料各有局限,也各有特点,共同构成史料的多元体系。

怎样看待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

或许追根溯源是个好办法,《论语·八佾》:“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由此可知,文献在古代的含义并非今日我们理解的书籍档案之类,文献其实包含了”文“和”献“两个意思,前者是书籍档案之类的文本,后者则是指那些熟悉掌故的人,也就是可以提供丰富口述史料的人。在古人看来,两者在记录历史的层面上是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的。这也恰恰可以与上面所谈口述材料在上古时代的情况是吻合的。

既然古人对于两者同样重视,那么,造成现今学术界普遍对于文本意义上的文献的依赖和对口述材料的轻视的根源何在?目前国内口述史重新兴起不久,理论和方法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并未定型,而且参与口述史记录的很多都是民间人士,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口述采访对象记忆的准确性也的确难以把握,造成目前口述史成果成色良莠不齐,严肃的学者如果要利用这样材料,成本是非常高的。因而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使用相比而言比较可靠的文献材料,更让人放心。更何况很多主题单单文献材料都已经多到看不完,有时也实在是没有精力去顾及口述材料。另外,口述材料有先天的局限性,最多能及于百年之内,再往上口述史的做法就为力了,只能依靠文献、文物等材料,有时口述材料零散、不系统也会造成对口述材料的不信任。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学术传统恐怕也影响了学术界对待口述材料的态度。汉代乃至更早,的史学基本都是官修史学,民间记录虽然也有,但从未成为主流。史官与相关学者研究的大都是的官修文本和档案,即便与口述史有关的文献,一旦经过文本定型,也会成为文本文献的一部分。工业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农业社会能够养活的读书人本来就不多,有研究和写作能力的学者就更少,除了极个别的人,他们也不可能有精力去从事大量的口述材料收集工作,因此学者大多都被固定在文本文献的研究上。在文献上下功夫越多,发展出来的文献分析、考证、整理等技术越成熟,就越不容易跳出固有的文献系统。

从本质上来说,学者的任务是求真,对于各种材料应该无分轩轾的,而且也没有任何史料就具有天然的可靠性,所有材料都有着天然的客观和主观局限性。口述材料的时间局限,可以因为一代代人的重视得以消除,零散、不系统或许有利于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考层面。反之,文本文献的优点在于系统、反复研究求证,比较可靠,可是换一种视角来看,那些过于系统的材料,也许是由于权力操纵,以切割或扭曲真实历史为代价的。这样的歪曲、伪造文献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明成祖夺嫡成功后大肆改窜明太祖实录和乾隆纂修《四库全书》。

其三,口述史的探索和挖掘,不但不会对历史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反而会大大拓展史学的范围,使史学摆脱对精英阶级的依赖,更加真实反映人类的历史经验,而不是为特定阶级或集团服务。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家谱而已,虽然略有偏颇,但对于自古以来的史学之弊可谓一语中的。古代能够受良好教育的,总是少数人,通过各种考试成为史官的那些人,也大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所书写的材料来自官方图书馆和档案馆,史书有意识或无意识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想法。因此,历史基本上都是围绕统治阶级特别是胜利者书写的。但这样的史学即便再精致,也是不完整的历史,毕竟社会的主体是那些未曾在史书中露面的普通人,在人类记忆中几乎等同于消失。他们如何生产?信仰什么?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如何彼此联结?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怎样的?……岂止下层民众不见于史书,就算是中产阶级,在史籍中也是极为少见的,他们都与统治阶级直接相关,甚至决定了统治者的行为和制度。但自古以来的史书鲜有他们的踪迹,更不用说他们在历史上的完整记录了。这是过去的历史之所以缺乏更广阔层面上历史真实性的最根本一点,缺少各个阶层和族群的详细记录。

在过去的时代,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农业社会生产能力有限,学习文化的成本很高,能够掌握书写能力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但在工业化时代,人们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有写作和发声的能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明,也让那些一直处于失声状态的人们感受到了表达自身生活状态和权利的需要。特别是录音、录像、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众记录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和情感以坚实的技术支持。这是口述史所以兴起的基础,也是口述史何以可以改变史学现状的原因。正如汤普逊所说:”口述史是围绕着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展了历史的范围。“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网址: http://www.sxllyjzzs.cn/zonghexinwen/2022/1221/614.html



上一篇:史学理论研究论文价格(《史学理论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史学理论研究投稿 | 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 史学理论研究版面费 | 史学理论研究论文发表 | 史学理论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